雞黃曲霉毒素中毒
來源: 發(fā)布日期:2011-10-07 發(fā)布者:曉天 共閱1052次
概 述
黃曲霉毒素中毒(Aflatoxicosis)是人畜共患疾病之一。此病以肝臟受損,全身性出血,腹水,消化機能障礙和神經癥狀等為特征。世界各國對黃曲霉毒素的產生、分布和毒害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系統(tǒng)、深入的研究,發(fā)表了研究論文、綜述和專著等文獻資料,已超過3 000篇。我國的江蘇、廣西、貴州、湖北、黑龍江、天津、北京等許多省市區(qū)也都有畜禽發(fā)生此病的報道。
病 原
本病的病原為黃曲霉毒素,雖然文獻上的資料表明,可產生黃曲霉毒素的菌種,包括黃曲霉、寄生曲霉、溜曲霉、黑曲霉等有20多個菌種。但近來很多研究者的研究工作證實,只有黃曲霉和寄生曲霉產生黃曲霉毒素。而且,并不是所有黃曲霉的菌株都產生黃曲霉毒素。早期資料記載,從自然界分離出的黃曲霉中,只有10%的菌株產黃曲霉毒素。但是,近年來的研究工作表明,產毒素菌株所占的比例,有明顯的上升趨勢。
目前已經確定出結構的黃曲霉毒素有B1、B2、B2α、B3、D1、G1、G2、G2α、M1、M2、 Pl、Q1、R0等18種,并且已經用化學方法合成出來。其中B1、B2、G1和G2是4種最基本的黃曲霉毒素,其他種類都是由這4種衍生而來。它們的化學結構十分相似,都含有一個雙呋喃環(huán)和一個氧雜萘鄰酮(又稱香豆素)。結晶的黃曲霉毒素B1非常穩(wěn)定,高溫(200℃)、紫外線照射,都不能使之破壞。加熱到268~269℃,才開始分解。5%的次氯酸鈉,可以使黃曲霉毒素完全破壞。在Cl2、NH3、H202和S02中,黃曲霉毒素B1也被破壞。
黃曲霉毒素的分布范圍很廣,凡是污染了能產生黃曲霉毒素的真菌的糧食、飼草飼料等,都有可能存在黃曲霉毒素。甚至在沒有發(fā)現真菌、真菌菌絲體和孢子的食品和農副產品上,也找到了黃曲霉毒素。畜禽中毒就是由于大量采食了這些含有多量黃曲霉毒素的飼草飼料和農副產品而發(fā)病的。由于性別、年齡及營養(yǎng)狀態(tài)等情況,其敏感性是有差異的。其敏感順序是:鴨雛>火雞雛>雞雛>日本鵪鶉;仔豬>犢牛>肥育豬>成年牛>綿羊……,家禽是最為敏感的,尤其是幼禽。
根據國內外普查,以花生、玉米、黃豆、棉子等作物,以及它們的副產品,最易感染黃曲霉,含黃曲霉毒素量較多。世界各國和聯合國有關組織都制定了食品、飼料中黃曲霉毒素最高允許量標準。
毒理
大量的實驗資料證明,黃曲霉毒素不僅對動植物、微生物和人都有很強的毒性,而且對家禽、多種動物和人還具有明顯的致癌能力。黃曲霉毒素B1是目前發(fā)現的最強的化學致癌物質,B1還能引起突變和導致畸形。
大量的實驗結果表明,黃曲霉毒素能抑制標記的前體物質參入脫氧核糖核酸(DNA)、核糖核酸(RNA)和蛋白質合成。特別是抑制標記的前體物質參入誘導的酶蛋白。黃曲霉毒素的致癌作用及其他毒害作用的分子機制就在此。
學者們進一步的研究證實,黃曲霉毒素對核酸合成的抑制,可能是由黃曲霉毒素直接作用于核酸合成酶引起的,或是由于黃曲霉毒素和DNA的結合,改變了DNA模板引起的。
電子顯微鏡的研究結果證實,在給予黃曲霉毒素后30min所觀察到的最初的細胞變化,發(fā)生在核仁內,包括其內含物的重新分配。繼之而來的細胞質的變化,有核糖核蛋白體的減少和解聚,內質網的增生,糖原的損失和線粒體的退化。
黃曲霉毒素B1在動物體內的主要代謝途徑有兩個:一是羥基化作用,生成單羥基的衍生物M1,通常存在于奶、尿、糞便和肝臟中;二是去甲基作用,生成酚環(huán)的衍生物 P1,主要存在于尿中。此外,有一部分發(fā)生環(huán)氧化作用,生成2,3-環(huán)氧化物,再進一步與谷胱甘肽結合,生成谷胱甘肽結合物。
臨床癥狀
家禽中以鴨雛和火雞對黃曲霉毒素最為敏感,中毒多取急性經過。多數病雛鴨食欲喪失,步態(tài)不穩(wěn),共濟失調,頸肌痙攣,以呈現角弓反張癥狀而死亡。火雞多為2~4周齡的發(fā)病死亡,8周齡以上的火雞對黃曲霉毒素有一定的抗性。小火雞發(fā)病后,表現嗜睡、食欲減退、體重減輕、羽翼下垂,脫毛、腹瀉、頸肌痙攣和角弓反張。病雛雞的癥狀基本上與鴨雛和小火雞的相似,但雞冠淡染或蒼白,腹瀉的稀糞便多混有血液。成年雞多呈慢性中毒癥狀,主要呈現惡病質,降低對沙門氏桿菌等致病性微生物的抵抗力,使母雞引起脂肪肝綜合征,產蛋率和孵化率有所降低。
血液檢驗,病禽血清蛋白質組分都較正常值為低,表現出重度的低蛋白血癥;紅細胞數量明顯減少,白細胞總數增多,凝血時間延長。急性病例的谷一草轉氨酶、瓜氨酸轉移酶和凝血酶原活性升高;亞急性和慢性型的病例,異檸檬酸脫氫酶和堿性磷酸酶活性也明顯升高。
病理變化
病死家禽在肝臟有特征性損害。急性型的肝臟腫大,彌漫性出血和壞死。亞急性和慢性型的發(fā)生肝細胞增生、纖維化和硬變,肝體積縮小。病程在1年以上者,可發(fā)現肝細胞瘤、肝細胞癌或膽管癌。
診斷鑒別
首先要調查病史,檢查飼料品質與霉變情況,吃食可疑飼料與家禽發(fā)病率呈正相關,不吃此批可疑飼料的家禽不發(fā)病,發(fā)病的家禽也無傳染性表現。然后,結合臨診癥狀、血液化驗和病理變化等材料,進行綜合性分析,排除傳染病與營養(yǎng)代謝病的可能性,并且符合真菌毒素中毒病的基本特點,即可作出初步診斷。若要達到確切診斷,必須進行以下程序檢驗。
1.可疑飼料的病原真菌分離、培養(yǎng)與鑒定。用高滲察氏培養(yǎng)基于24~30℃溫度下培養(yǎng),觀察菌落生長速度、菌落的顏色、表面和滲出物、菌落的質地和氣味,記錄下來后,用顯微鏡觀察培養(yǎng)物的活培養(yǎng)檢查,以及制止檢查,以鑒定出此優(yōu)勢菌為黃曲霉菌或寄生曲霉。
2.可疑飼料的黃曲霉毒素測定。
(1)可疑飼料直觀法:可作為黃曲霉毒素預測法。取有代表性的可疑飼料樣品(如玉米、花生等)2~3kg,分批盛于盤內,分攤成薄層,直接放在365nm波長的紫外線燈下觀察熒光;如果樣品存在黃曲霉毒素G1、G2,可見到含G族毒素的飼料顆粒發(fā)出亮黃綠色熒光;如若是含黃曲霉B族毒素,則可見到藍紫色熒光。若看不到熒光,可將顆粒搗碎后再觀察。
(2)化學分析法:先把可疑飼料中黃曲霉毒素提取和凈化,然后用薄層層析法與已知標準黃曲霉毒素相對照,以確證所測的黃曲霉毒素性質和數量(可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wèi)生法等有關資料)。
3.生物學鑒定法
(1)雛鴨法:這是世界法定通用的方法。選用1日齡的雛鴨,將待測樣品溶解于丙二醇或水中,通過胃管喂給雛鴨,喂4~5天。對照的各雛鴨喂給黃曲霉毒素B1的總量從0至16µg。在最后一次喂給毒素后,將鴨雛再飼養(yǎng)2天。然后,處死全部鴨雛,根據其膽管上皮細胞異常增生的程度(一般分為0到4或5+幾個等級),來判斷黃曲霉毒素含量的多少。雛鴨黃曲霉毒素B1的LD50為12.0~28.2µg/只。另外,還可取雛鴨肝組織固定,作組織學檢查。
(2)可疑病料作動物發(fā)病試驗,也可用提取的毒素作發(fā)病試驗,皆可復制出與自然病。
防治措施
目前尚無治療本病的特效藥物。主要在于預防,預防中毒的根本措施是不喂發(fā)霉飼料,對飼料定期作黃曲霉毒素測定,淘汰超標飼料?,F時生產實踐中不能完全達到這種要求,搞好預防的關鍵是防霉與去毒工作,防霉和去毒兩個環(huán)節(jié)應以防霉為主。
防霉的根本措施是破壞霉敗的條件,主要是水分和溫度。糧食作物收割后,防遭雨淋,要及時運到場上散開通風、晾曬,使之盡快干燥,水分含量達到谷粒為13%,玉米為12.5%,花生仁為8%以下。為防止糧食和精飼料在貯存過程中霉變,可試用化學熏蒸法,如選用氯化苦、溴甲烷、二氯乙烷、環(huán)氧乙烷等熏蒸劑;也可選用制霉菌素、馬匹菌素等防霉抗生素。
已被黃曲霉毒素污染的玉米、花生餅等谷物飼料,國內外曾采用過以下幾種去除黃曲霉毒素方法:(1)挑選霉?;蛎箞F去毒法;(2)碾軋加水搓洗或沖洗法,碾去含毒素較集中的谷皮和胚部,碾后加3~4倍清水漂洗,使較輕的霉壞部分谷皮和胚部上浮起隨水傾出;(3)用石灰水浸泡或堿煮、漂白粉、氯氣和過氧乙酸處理等方法解毒;(4)生物學解毒法,利用微生物(如無根根霉、米根霉、橙色黃桿菌等)的生物轉化作用,可使黃曲霉毒素解毒,轉變成毒性低的物質;(5)輻射處理法;(6)白陶土吸附法;(7)氨氣處理法,在18kg氨壓,72~82℃時,谷物和飼料中黃曲霉毒素98%~100%被除去,并且使日糧中含氮量增高,也不破壞賴氨酸。畜禽飼喂此日糧安全又增加營養(yǎng),其動物組織中也未測出殘留有害物質。
網友評論
暫無評論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與信息服務業(yè)務經營許可證:
豫ICP備10211513號
獸藥直銷網|獸藥行業(yè)網絡直銷的首選網站-獸藥直銷網版權所有 © 2008-2017
獸藥直銷網|獸藥行業(yè)網絡直銷的首選網站-獸藥直銷網只提供交易平臺,對具體交易過程不參與也不承擔任何責任。望供求雙方謹慎交易。